《道德经》云:"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"
世间财富与权位,皆有其灵性,常择明德者而居。钱财官位的流转,实则遵循天道规律,诚心待之,自会相随。反观那些贪婪无度、妄图强取豪夺者,终究落得身败名裂,一无所有。
钱财官位真的只是冰冷的物质和虚名,还是有其独特的灵性,会择主而居?
隋朝末年,天下大乱。顾澄十六岁那年,家乡鄱阳被战火波及,父母双亡,家产尽失。他流落长安,靠着街头卖字为生,勉强糊口。
顾澄自幼聪慧,熟读四书五经,字迹更是端正秀丽,颇有名气。然而,在这乱世之中,文人雅士并不受重视,武将才是真正的香饽饽。每日傍晚,顾澄收起字笺,看着路过的达官贵人们骑着高头大马,身着锦衣华服,不禁心生羡慕。
"先生,可否为我题一副对联?"一位穿着朴素的老者站在顾澄面前,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顾澄回过神来,微微一笑:"老丈想要什么内容的对联?"
老者沉思片刻,说道:"就题'财来财往'如何?"
顾澄觉得有些奇怪,但还是挥毫写就。老者看后,满意地点点头,付了钱后又说:"年轻人,你可知道,钱财官位都有灵性?"
顾澄愣了一下,摇摇头。
老者继续道:"记住这四句口诀:诚心待之,自然来归;强求无益,终将远离。它们迟早会找到有德者。"说完,老者转身离去,很快消失在人群中。
顾澄对这番话半信半疑。当时的长安城,权贵盘踞,贫民挣扎,看起来完全是弱肉强食的世界,哪有什么"灵性"可言?
几日后,顾澄在街头遇到了一位旧相识——曾经的邻居王伯。王伯在战乱中也逃到了长安,如今在一家商铺当掌柜。得知顾澄的处境后,王伯邀请他去商铺做账房先生。
"顾小友文采斐然,在街头卖字实在可惜。我这商铺虽小,但工钱按月发放,有吃有住,总比露宿街头强。"王伯诚恳地说。
顾澄感激不已,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。商铺的东家姓李,做的是绸缎生意,往来都是些富商大贾。顾澄做事认真细致,很快就得到了李东家的赏识。
一日,李东家唤顾澄到后院,指着一堆账本说:"这些是前任账房留下的烂摊子,你且仔细查一查,看看有何问题。"
顾澄翻开账本,发现其中有许多做假账的痕迹,货物进出不符,银两出入混乱。经过三天三夜的梳理,顾澄不仅理清了账目,还发现前任账房与外人勾结,侵吞了商铺不少银两。
李东家大喜,重重赏了顾澄,还将他的月钱提高了一倍。从此,顾澄在商铺的地位水涨船高,生活也逐渐好转。
"诚心待之,自然来归。"顾澄想起那位老者的话,似乎有些道理。他并未刻意追求财富,只是踏实做事,钱财却自然而然地向他靠拢。
然而,顾澄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账房先生。每当看到那些衣冠楚楚的官员经过商铺时,他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能够进入仕途,施展自己的才华。
恰在此时,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。李世民登基,建立唐朝,开创贞观之治。朝廷广招贤才,科举制度逐渐完善。顾澄看到了希望,决定参加科举考试。
李东家得知后,不仅未加阻拦,反而鼓励道:"顾先生才华横溢,若能入朝为官,必能济世安民。我这小商铺,实在委屈了你。"
在李东家的支持下,顾澄辞去账房职务,专心备考。李东家不仅为他提供了住所,还每月送些银两供他生活。顾澄感激不已,发誓日后若有所成,必当厚报恩情。
科举之路并非坦途。第一次考试,顾澄名落孙山。他并未灰心,继续埋头苦读。第二年再考,却因考官偏好骈文而未能入选。顾澄这才意识到,仅凭真才实学还不够,还需了解考官喜好和时代风向。
正当顾澄感到迷茫之际,李东家引荐他认识了一位在朝为官的故交——柳大人。柳大人见顾澄文章扎实,思路清晰,甚是欣赏,便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幕僚。
顾澄在柳府中负责起草文书、处理日常政务,逐渐熟悉了官场运作。柳大人为人正直,待顾澄如子侄,不时指点他为官之道。
"官位虽高,若无德行,终将倾覆。"柳大人常这样教导顾澄,"为官者,当以民为本,以德为先。"
顾澄牢记教诲,在柳府两年,学识与见识都有长足进步。第三次参加科举时,顾澄终于金榜题名,被授予太子洗马一职,负责皇太子的教育。
当顾澄穿上官服的那一刻,他想起了街头老者的那四句口诀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没有强求官位,而是踏实修为,最终官位自然而至。
然而,官场如战场,暗流涌动。太子少师苏远见顾澄得太子宠爱,心生嫉妒,开始在太子面前进谗言,说顾澄心怀不轨,想借太子之名谋取私利。
太子起初不信,但架不住苏远日日在耳边吹风,渐渐对顾澄产生了怀疑。顾澄察觉到太子态度的变化,心中忧虑,却不知如何辩解。
一日,太子召见顾澄,冷声问道:"朕听闻你与西市商人私下来往,可有此事?"
顾澄这才明白苏远的谗言所指。他确实时常去西市拜访李东家,但绝非为了什么私利。
"殿下明鉴,臣与李商确有来往,但那是因为他是臣的恩人。臣落魄时,蒙他收留,方有今日。臣不敢忘本,故常去问候。"顾澄坦然解释。
太子冷哼一声:"朕听说你们密谋囤积粮食,打算哄抬物价,可有此事?"
顾澄大惊:"殿下,此事纯属污蔑!李商乃正直商人,从不做囤积居奇之事。苏大人此言,恐怕别有用心。"
太子闻言,勃然大怒:"你竟敢诬陷苏爱卿?来人,把他拿下,关入大牢,待朕查明真相再处置!"
顾澄就这样被投入大牢。黑暗潮湿的牢房中,他回想起老者的话:"强求无益,终将远离。"难道自己因为急于求成,而失去了对官位的敬畏之心?
就在顾澄身陷囹圄之际,朝中发生了变故。有人告发苏远勾结外商,偷运朝廷禁物出境,获取巨额利润。皇帝震怒,命人彻查此事。
调查结果证实了苏远的罪行,他不仅贪污受贿,还嫁祸于人。太子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顾澄,立即下令释放他,并亲自道歉。
重获自由的顾澄并未因此怨恨太子,反而更加恭敬地履行职责。太子被他的品德所感动,更加信任和倚重他。在太子的推荐下,皇帝召见了顾澄,被他的才华与正直所折服,破格提拔他为谏议大夫。
顾澄深知官位来之不易,更加谨慎行事,时刻牢记为官之道。他不贪不占,公正廉明,百姓称颂,同僚敬重。
然而,人无完人。随着地位的提高,顾澄也渐渐变得骄傲自满。他开始热衷于结交权贵,参加各种宴会,甚至为了讨好上级,对一些不合理的政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此时的顾澄,已经忘记了那四句口诀的后两句——"强求无益,终将远离"。他开始刻意追求更高的官位,希望能够步入朝廷核心。为此,他不惜巴结权贵,送礼行贿。
正当顾澄以为自己即将升迁之际,一场意外打破了他的美梦。有人告发他受贿纵容商人偷税漏税。尽管证据不足,但因为他与多位权贵交往密切,皇帝对他产生了疑虑,将他贬为边远州县的县令。
从京城到边疆,从谏议大夫到县令,顾澄的落差巨大。初到任时,他意志消沉,对官场心灰意冷。然而,县中百姓的困苦渐渐唤醒了他的良知。
这个县城常年干旱,百姓生活艰难。前任县令只顾搜刮民脂民膏,导致民怨沸腾。顾澄看在眼里,痛在心头,决定重新振作,为民谋福。
他首先减免了百姓的赋税,然后组织人力开凿水渠,引山泉灌溉农田。他还设立义学,亲自教授孩童读书识字。渐渐地,县城面貌焕然一新,百姓生活改善,顾澄也找回了为官的初心。
三年后,皇帝派钦差暗访各地,了解民情。钦差到顾澄所在的县城,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:田地丰收,百姓安居乐业,衙门清廉高效。回京后,钦差向皇帝详细汇报了顾澄的政绩。
皇帝深感意外,亲自拟旨,召顾澄回京,重新任命他为户部侍郎。
自从那天起,顾澄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站在皇宫金銮殿上,接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,恍如隔世。回想起多年前街头老者所言的四句口诀,顾澄终于领悟其中深意。
钱财和官位确实有其灵性,它们会向真正有德行、心存敬畏的人靠拢,也会远离那些贪婪无度、不知敬畏的人。
顾澄不禁扪心自问:自己到底是应该继续追逐更高权位,还是应该守住本心,安于现状?那么,真正的"灵性"究竟是什么?
回京途中,顾澄一路思索着这个问题。他记得老者当年说的"诚心待之,自然来归;强求无益,终将远离",现在看来,这简直就是他人生的写照。当他踏实做事、不妄求时,钱财官位自然而来;当他贪恋权势、刻意追求时,反而失去了一切。
回到长安后,顾澄以全新的心态走马上任。作为户部侍郎,他掌管着国家财政大权,每日经手的银两不计其数。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,顾澄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。
他设立了严格的财政管理制度,杜绝了许多贪污漏洞;他公平分配税收,确保各地区得到合理的财政支持;他还提出了减轻农民赋税的建议,得到了皇帝的首肯。
在顾澄的管理下,户部运转高效清廉,国库充盈,百官敬服。皇帝见他政绩卓著,不到一年,便提拔他为户部尚书,成为朝廷六部之一的最高长官。
权力越大,诱惑越多。不少商人和官员开始向顾澄示好,希望获得特殊照顾。各种珍贵礼物被送到他府上,许多权贵邀请他参加宴会。
面对这些诱惑,顾澄始终保持警惕。他婉拒了所有贵重礼物,谢绝了大多数宴请,只专注于自己的职责。他常对府中下人说:"钱财如水,取之有道;官位如山,德不配位必有灾。"
然而,人言可畏。有人见顾澄不为所动,便开始散布谣言,说他表面清廉,实则暗中收受巨额贿赂;还有人说他与边境少数民族勾结,意图谋反。
这些流言很快传到了皇帝耳中。皇帝虽然信任顾澄,但不得不派人调查。调查期间,顾澄被暂停了职务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,顾澄并不慌张。他知道自己问心无愧,相信真相终会大白。他耐心等待调查结果,同时整理自己任职以来的所有账目和政令,以便查证。
调查持续了三个月,最终证实那些都是恶意中伤。皇帝亲自为顾澄平反,不仅恢复了他的职务,还破格提拔他为左仆射,位居宰相之列。
朝中不少人对此感到不服。一些老臣认为顾澄资历尚浅,不应位居如此高位;一些同僚则因嫉妒而心生怨恨。顾澄成了众矢之的,处境愈发艰难。
此时,顾澄想起了老者的第三句口诀:"强求无益"。他意识到,官位越高,责任越大,风险也越大。他决定以德服人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首先,他主动向那些老臣请教,虚心学习前人经验;其次,他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僚,从不因私人恩怨影响公务决策;最后,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,旨在减轻百姓负担,提高国家收入。
他的最大创举是改革赋税制度。当时的税收极不合理,富商大贾因有关系而少缴税,而普通百姓却要承担沉重的税负。顾澄提出按财产比例征税的方案,富者多缴,贫者少缴,使税收更加公平。
这一改革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,反对声浪四起。甚至有人在朝堂上直接指责顾澄不懂财政,妄图搅乱国家税制。面对质疑,顾澄不急不躁,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一一反驳,最终说服了皇帝。
改革实施后,效果立竿见影。国库收入增加,同时普通百姓的负担减轻,民间购买力提升,市场繁荣,形成良性循环。皇帝大为赞赏,朝野上下对顾澄刮目相看。
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际,顾澄的母亲病重。按照礼制,他请求辞官回乡尽孝。皇帝念其孝心,批准了他的请求,并破例允许他三年后可直接复职,不降官阶。
回到家乡,顾澄日夜照料母亲,不请私医。母亲在他的悉心照顾下,病情有所好转。乡亲们知道当年那个卖字的穷小子如今已官至宰相,纷纷前来拜访。
顾澄待人如故,丝毫没有显贵之态。他用自己的俸禄修建了家乡的学堂、桥梁,还设立义仓,储粮备荒。他经常与乡亲们一起劳作,了解民间疾苦,深受爱戴。
三年后,母亲病愈,顾澄准备返回长安复职。临行前,那位当年在街头给他讲述口诀的老者突然出现在他家门口。
"多年不见,顾大人可还记得老朽?"老者笑问。
顾澄惊讶不已,连忙行礼:"老丈当年指点之恩,澄铭记于心,怎敢忘记?"
老者点点头:"当年我传你四句口诀,如今你可领悟了其中奥妙?"
顾澄思索片刻,恭敬答道:"钱财官位确有灵性,会择主而居。诚心待之,不妄求,不强取,它们自会来归;若存贪念,刻意追求,反而会失去一切。这是我这些年的切身体会。"
老者抚须而笑:"不错,不错。不过,你可知最后一句'终将远离'的真意?"
顾澄疑惑地摇摇头。
老者叹道:"万物有灵,钱财官位亦然。它们不仅会远离那些贪婪之人,更会在适当的时候离开那些已经完成使命的人。顾大人,你的使命,远不止做一个贤明的官员。"
顾澄不解:"那老丈认为,我的使命是什么?"
老者神秘一笑:"回京后,你自会明白。"说完,他转身离去,很快消失在村口的雾气中。
顾澄带着疑惑返回长安。刚到城门,就有御前侍卫迎接,说皇帝已下旨,任命他为太子太傅,专门负责太子教育。
这一任命令朝野震惊。太子太傅虽然品级不如左仆射,但意味着顾澄将亲自培养未来的皇帝,影响深远。很多人认为,这是皇帝对顾澄最大的信任。
顾澄入宫拜谢后,皇帝私下告诉他:"朕年事已高,太子尚且年轻,需要一位德才兼备的师傅引导。顾爱卿清廉正直,学识渊博,朕思来想去,非你莫属。"
顾澄感激涕零,表示一定尽心竭力,培养太子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。
从此,顾澄专心致志教导太子,讲解经史子集,传授为政之道。他不仅教授太子学问,更注重品德培养,经常带太子微服出访,了解民间疾苦。
太子在顾澄的教导下,渐渐成长为一位有远见、有担当的继承人。皇帝见状,龙颜大悦,多次在朝堂上表扬顾澄的功劳。
然而,宫廷内的暗流涌动。太子的弟弟——齐王对太子之位垂涎已久,见太子声望日隆,心中不满。他暗中拉拢朝臣,培植势力,企图挑拨皇帝与太子的关系。
齐王派人向皇帝进言,说太子私下结交权贵,有不臣之心;又说顾澄野心勃勃,意图辅佐太子早日登基。皇帝年事已高,多疑善变,渐渐对太子和顾澄产生了怀疑。
一日,皇帝突然召见顾澄,冷声问道:"朕听闻太子近日常与外臣密会,可有此事?"
顾澄心知有人搬弄是非,但并不惊慌:"陛下明鉴,太子确实常与朝臣交流,但那是臣建议的。太子将来要治理天下,需要了解各部门的运作和各地的情况。这些会面,臣都全程陪同,绝无不臣之心。"
皇帝沉默片刻,又问:"那太子让你拟的'天下十策',又是何意?"
顾澄这才明白,有人已经将太子的学习笔记偷偷呈给了皇帝。他解释道:"'天下十策'只是臣让太子练习的治国方略,是对古今治国理念的总结,并非有什么图谋。若陛下不信,可命人取来一观。"
皇帝命人取来太子的笔记,仔细阅读后,发现确实如顾澄所言,不过是治国理论的学习总结。皇帝这才释然,对顾澄的猜忌减轻了几分。
然而,齐王并不死心。他收买了太子身边的侍从,在太子的饮食中下毒。太子顿感不适,卧床不起。宫中太医诊断后,声称太子患了热疾,需要静养。
顾澄觉得蹊跷,暗中请来自己信任的医师诊断,发现太子是中毒所致。他立即命人严查太子的饮食来源,很快锁定了被收买的侍从。在严刑拷打下,侍从承认是受齐王指使。
证据确凿,皇帝震怒,将齐王软禁,废除其王位。此事之后,皇帝对太子和顾澄的信任更加深厚。太子痊愈后,皇帝册立他为皇太子,朝野上下皆知太子继位已成定局。
两年后,皇帝驾崩,太子继位。新皇登基第一道诏令,就是封顾澄为太傅,位极人臣。顾澄成为了新朝最有权势的大臣,手握重权,言听计从。
然而,顾澄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。他时刻牢记老者的告诫,明白钱财官位只是暂时托付,终将远离。他开始思考如何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。
首先,他建议新皇推行科举制度,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进入朝廷,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;其次,他主持修订律法,使法律更加公平合理;最后,他改革官员考核制度,重视实际政绩,抑制阿谀奉承之风。
这些改革措施,为唐朝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新皇在顾澄的辅佐下,成为了一位贤明的君主,史称"明皇",其治下被称为"明治之世"。
十年后,年近古稀的顾澄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,请求告老还乡。明皇不忍其离去,再三挽留,但顾澄意已决。明皇只得批准,并赐予顾澄丰厚的俸禄和"文正"的美誉。
回到家乡,顾澄过上了悠闲的隐居生活。他将大部分财产捐给了家乡的学堂和义仓,自己则在一座小山上建了一座茅屋,日日读书写字,时常教导村中孩童。
一日,那位神秘的老者再次出现。他看着依山傍水的茅屋,微笑道:"顾大人终于领悟了'终将远离'的真意。"
顾澄恍然大悟:"钱财官位固然有灵性,会择主而居,但它们只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追求它们只会迷失自我,远离它们才能看清本心。我现在明白了,老丈当年的点化之恩,澄没齿难忘。"
老者满意地点点头:"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,培养了一代明君,为百姓谋福,为国家奠基。钱财官位已经离你而去,但德行常存,福报永随。"
顾澄好奇地问:"敢问老丈尊姓大名?为何当年要点化我?"
老者笑而不答,只是留下了一首诗:
"浮生若梦钱与名,得时莫喜失莫惊。诚心待之自然至,妄求强取必远行。富贵本是身外物,德行才是永相随。看破放下心自在,逍遥物外乐天真。"
说完,老者飘然而去,仿佛从未出现过。
顾澄在家乡又生活了二十余年,活到九十高龄,被后人尊称为"顾文正公"。他的事迹被编入了《唐书》,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。
钱财官位确有灵性,会择主而居。心存诚意、脚踏实地者,它们自会临门;贪婪妄求、急功近利者,终将一无所有。
牢记这四句口诀:"诚心待之,自然来归;强求无益,终将远离",真正的富贵,必将找到有德之人。

